像旅行者那样生活

以前每次在路上时,都会不停地在那只现在看来破旧不堪的Nokia N95上记下每一瞬间的想法,也许是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某个场合的共鸣,某句自己原创的句子,某个别人偶然提到的词,某件之后要做的事情,对某个人的看法,对某个现象的看法,甚至是某段突然哼出来的无名小曲。在我的那部破旧手机里有许多这样的笔记,不仅记的时候很有意思,以后偶然翻阅的时候更是觉得有趣。

以前觉得有趣只是因为它们让模糊被遗忘的东西又清晰起来,而且特别生动。后来一次看到IDEO的Tom Kelly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Think like a traveler这个说法,才觉得更有趣的是因为在被重复的生活折腾了一段时间后,忽然看到了自己曾经敏感细腻的神经被每一处世界激发而兴奋起来,这是任何“在别处”都无法做到的,彼时的我成为一个特别的陌生人,那样的反差像是让人受了一番洗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

最近对世界又有颇多想法,来源于JayWSalon的朋友和嘉宾,来源于每天commute路上看的Lean In,来源于在线的演说视频,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父母。想法看法会变,如果现在还不积极地记录下来,那往后岂不是又要少了很多回顾的乐趣。不过有别于曾经的零碎记录,我想在记录后能适当地整理成文字,即便最后仍旧会挺杂乱呵呵。

那就开始像旅行者那样思考,像旅行者那样生活。此时不待更待何时。

 

====关于Lean In====

最初得知这本书成为最畅销书时,看标题还以为是讲lean startup的(force of habit :P),看了前言发现是讲女性如何更向前一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当时想,我不用看这个吧,不过还是继续看下去。她旁征博引论述不管每个人怎么认为,这个社会仍旧对女性有着显性隐性的偏见和不同等对待,论述这样的现状有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女性不习惯向前一步为自己说话,不习惯自信,不习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我一边看一边想自己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发现她说的现象的确都存在,而我却习以为常,因而我自己就成了discrimination的推动者。想到很多自己不够为自己stand out的情况,我一度认为是个人差异,现在才知道这是general的性别差异(不自信等)。这对我其实是个好消息,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个人问题,反而更有信心去改变它们了。

顺带对She++表示支持。

 

====关于observer====

那晚看了Jack Dorsey在Stanford的演讲The Power of Curiosity and Inspiration,感觉和前文说的以前看自己记的笔记的感觉很像,不同的是,看自己的东西时,那样的思维反差多少有些欣慰,毕竟那个敏感细腻的人是曾经的我,可是看到Jack的那些故事后,就有些担心自己的脑袋死沉太久了。我并不是说只要像他那样就能做出同样伟大的事情。我只是很被他对自己热爱城市的描述所打动。他说他从小就很喜欢城市,喜欢在城市里走,那些高楼车流人群是那么的有活力,好像任何一个,甚至下一个拐角就在发生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也喜欢城市,喜欢高楼车流人群,喜欢城市的活力,却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城市里游走,尤其是毕业后,好像游走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我现在光是想象就能感受到那些弥漫在空气里的活力因子,在三藩这样一个城市,只要穿得暖和些(lol),能在街道里晃荡大半天一定是非常有趣的,我都不想用排比句列举能发现什么,因为能发现的实在太多也太超乎我的想象了。

总之,那晚看完视频后,我浑身打了个激灵,鬼使神差地在十点多的三藩地铁站徘徊了半个多小时。绕着柱子转圈,来回走动,坐在圆形的大石盘上。我有想事情,我有观察周围,我在想这些人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为什么这么晚回家,他们会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三个大石盘和地铁的对称构造在当时显得非常美。这么做有什么区别,我发现了获得了什么?拜托不要这么功力地问我这个问题,这么做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感受到自己的眼睛和思维重新敏感起来,不同于我本能地计算出哪个地铁门口便是电梯,或者本能地观察到每个地铁站不同的颜色特征。那晚的半个小时晃荡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放松和训练。一定要说什么结果的话,那就是我在想到了airbnb for kitchen这个idea后终于肯踏上下一班地铁回家了(当晚没有想到这么个名号,后来是和cc讨论时他提出的名字)。希望多做做这样的事,下次不要被“困”在地铁啦,去街道里晃荡吧。

附零碎笔记:

user narrative

be a good story teller

CEO focus: recruiting, internal (what we are doing, why we are doing, how we are doing)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product, story), money (investment, revenue)

Make every single detail perfect. And limit the number of details.

Expect the unexpected. Whenever possible, be the unexpected.

 

====关于国内====

最近对这个话题的想法挺复杂的。先记录下他家之言。

马云的那篇退任演说有几句话让我很振奋,他说他是个商人。中国的商人总是被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但是他用十年去证明中国的商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是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他还说,国内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年轻人们你们的价值就在这里,问题越大,你们的价值也就越大。他还说,要让中国的天更蓝。

PreAngel的Leo说了些实在话,他说,想要真正对社会做贡献,更好的舞台不在国内。国内的确有问题,但是解决办法只属于中国,不适于世界。如果想做更大的贡献,留在国外。他还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那些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重任,适合有能力去实现的人。虽然的确没有人能准确估测自己的能力,但没错的是,眼下先做好喜欢的、擅长的事,才有可能有更强的能力担起更重的责任。如果连自己的爱好、擅长都无法发挥好,谈什么更重的责任。

琪缘说,海龟因为不够草根而做不好产品的原因是,没有了解最普通的人的需求,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说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他们和海龟是太不一样的两个群体,只有花时间仔细去观察,才能知道怎么样为他们做产品做服务,怎么样做到够草根。

妈妈说,在国内想纯粹一心一意做事,很难。

国内做生意,国外做产品吧。

 

====其他====

strikingly友盟连客的成功,看connexus的转型,看iwojulivia’s homemade cake的起步,看这些我所认识的人的项目的发展,千姿百态的初衷和目的,都有一批人在背后坚持着努力着。我有信心把wheello做好。

从国内回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看到某本书说用别人1/4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事效率和安排是不是不够妥当。不是要没日没夜地工作,而是要花最少的时间做最好的事。我想专注是很重要的一点,正如jjh说的。权衡和节奏感也很重要,权衡什么事要做或不要做,什么事亲自或找人做,节奏感是做事生活的作息节奏感,不能轻易被一时兴致打乱。有时候有侥幸心理,想一边精彩丰富地生活,一边一点点创造产品。也许有必要打消这样的念头,现在生活少一点精彩(嗯的确是我活动太多了吧所以少一点也还是会很精彩的),一定会有更好的回报的。更何况我并不是一个人 🙂

本来还想写写关于是否留在美国、是否换公司的问题,转而想想前文写下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天无绝人之路,何必考虑那么多,遵循着“做我所好、做我所长”就好了。没有一定要换的公司,也没有一定要留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