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pprentice Season 1

The Apprentice

感谢 Carrie 介绍 Donald Trump 的这个系列真人秀,2004年开始已经有十季。

从几20来人中分组,通过 real life business challenges 来淘汰 candidate,筛选出优秀的 leader。从紧张、感动、欢乐、撕逼中,学习很多。即便是真人秀有表演成分,我还是可以看到值得反思自己的点、和对商业常态的新认识。很精彩。

一开始挑了第六季(07年)看完,游戏规则很有意思,充分体会了穷人和富人的体验。迫不及待挑了第一季(04年)看,按照男女分队,优秀程度和颜值程度都很高,尽管是20年前的片子了,每集都让我有所笔记。

现在在慢慢看第三季(05年),看多了的确有点疲倦,因为经验和学习 margin 降低,更多的就是为了放松。不过这季是 street smart 和 book smart 的对比,也许会对我又有一些 enlightment 吧!

当然还有一个 side thought 是,老美那么多年前就拍了这么精彩的真人秀,反观我们的真人秀。哎!希望可以推动一个类似系列的产生。

资源在 b站 有。

Season 1

本季喜欢的人:

  • Bill 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无私心只为把事情做好,尽职尽责,不沾惹纷争,待人接物得体大方,不拖后腿不内耗
  • Troy 小棉袄,特别暖心,非常让人亲近不设防,很乐观并传递给所有人,不拖后腿不内耗
  • Amie 温暖的姑娘,和 Bill 差不多,但缺少一点点 push 和 smart,容易让人亲近(有一点点缺乏对 progress 的 push,遇到问题有点 lay back 而不是更积极把问题解决)

 

S1E1: Selling lemonade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1.32.06 AM.png

Step up!

  • Overall, 胜在每杯的“溢价”高,然而用了 sex-sell
  • As a leader,就要展现出 leadership,不要扭扭捏捏的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 About decision: 卖柠檬水这种 retail 性质、alternative 多、单价低、需求普遍的产品,就要在客流量大的地方
  • Other: 女性的sex-sell还是蛮有争议的

 

S1E2: TV and magazine ad for private jet card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1.36.04 AM.png

Swing for the fences, and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Don’t deal with underlyings. Deal with the boss whenever possible.

  • Overall, 胜在大胆和完整的 marketing pitch,还有一个好的 presentation
  • As a leader
    • 不要完全独断,当 teammate 都质疑、沉默的时候,冷静一下,倾听“沉默”
    • 平复队员的心情,不管这个人是否讨人喜欢,he’s on the team
  • As a member
    • be a cheerleader, do not repeat “no no no no no”
    • project 失败的人才要被 fire,不是让人看不爽的人
    • Troy 和客户充分沟通,哪怕没有结果,也不留遗憾
  • Other
    • 女女吵起来,保持风度,不要发飙,不要咄咄逼人
    • CA 季都是关于 marketing & sales,这两个方面的人负很大责任,NY 季没有那么凸显,所以 PM 责任更大。也许这是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S1E3: negotiate and buy a list of stuff at lowest price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1.48.54 AM.png

  • Overall, 胜在速度和 price negotiation
  • Amie 这段真的很赞,了解产品为什么这个定价,然后从成本价去谈(速度方面,真的是 no time for too much planning and retracting, just go go go)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1.44.45 AM.png

  • As a leader, earn and demand the respect
  • As a member
    • 黑妹可能不太让人喜欢,但是在商言商,做该做的就好了,not personal,do not be a child
    • Bill 很认真很拼命,后来做了 leader 也是很拼,不撕逼,一心为项目,不对人

 

S1E4: Planet Hollywood retail and restaurant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05.03 AM.png

  • Overall, 胜在抓住高定价高频次消费的酒,acquisition不够多的情况下,conversion 就变得关键了(然而还是用了 sex-sell)
  • As a member
    • Bill 当机立断,在形势不好的时候立刻决定立刻指定任务,哪怕他不是 pm
    • Nic 的问题在于,whenever something doesn’t go his way 他就不玩了(额……)

 

S1E5: flea market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13.36 AM.png

  • Overall, 胜在好的团队氛围和协作,没有冲突矛盾,一起做最好的决定,一起坚持下去,哪怕天气不好也不怕,都卖完啦
  • Boardroom 厉害了,出现了一个腹黑萌妹害了 Kristie,而 K 根本没有 stand up for herself,正好另外两个人都不话多。她的 silent 策略就没用了

S1E6: auction for celebrities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18.38 AM.png

  • Overall, 胜在和 celebrity 的交流和需求挖掘的 idea match+luck
  • As a member
    • Troy! 在给一个冷冰冰的歌手 propose auction idea 遭拒绝后,Troy 很轻松地(用他被 laugh accen)提了个金点子被采纳了,心态和气氛真好,不怕被拒绝,而且不像谈判,不冷冰冰,不 business,很亲近。截图的 designer 也是,他的 idea 也不错,说话的口音也一下子打破了僵局
    • 黑女人差点被 fire 了,因为 rude 得目中无人了,哪怕她能力很强,领导力被认可了。但 Jessie take crap from her,怒其不争。相比于强势,更要不得的是示弱。不要因为对方的反对、异议,就示弱放过对方,该说该做的还是要说要做
  • Other
    • 黑女人没有被 fire,但她居然 enjoy 进门时看到大家震惊的脸,哈哈哈,心态真好!
    • Tammie 居然搞不清楚情况,对着 host 说要别的名人一起参加,而且还咬着这个 idea 不放,很拎不清啊

S1E7: renovate and rent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22.51 AM.png

  • Overall, 胜在 luck。3天租掉公寓很靠 source 的,我觉得2队做得都不太好,应该在 sourcing 上多花力气。当然有个亮点是请了包租公司待办装修,省力效果也不错,但是可惜溢价没有 cover 花费。成本还是要省着点啊!
  • As a member, Tammy 在对手面前说自己队被骗了。虽然是公正客观地质疑自己队伍的问题,但是却很影响士气。而且只会提出问题,却没有帮助解决,再客观、再有道理也没有用啊,让团队涣散的因素,所有人都会讨厌的

S1E8: bottled water

Screw me once, shame on you. Screw me twice, shame on me. – Bill

Business is about numbers.

  • 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不是因为你 cute,要谈就好好谈

 

S1E9: sell art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32.46 AM.png

  • Overall, 赢在对产品的认可和与顾客的亲和力
  • 如果对产品没感觉的话,就不要为了钱而做事!

 

S1E10: 纽约三轮车

Screen Shot 2017-06-02 at 2.38.59 AM.png

  • Overall, 胜在 idea!一队想出 punchcard,一开始觉得很赞。后来另一队想出ads,简直太赞了好吗。punchcard 需要投入,而且只是预收而已, ads 是几乎没有投入的收益。 而且三轮车做 ads 是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事。不从生意本身入手,而是从新的附加值入手,赞。两个都是2b 的,但是 punchcard 东西ads 是广告,一个是采购很抠门呀,一个是市场就是花钱的呀,而且相对来说,谁都更需要 ads 而不是更多一个产品。hmmpubchcard 还是卖给了 end user 才有效哈,因为 tourism 很重
  • As a member
    • Amy 提了 ads idea,找公司谈也很积极,身体力行拉车也很积极,赞
    • 想到一个主意了还不够,如果做到一半发现形势不对的话,要多一点尝试呀
    • don’t waste time

 

Key takeaway

  1. Step up for yourself. 强势好于示弱,争取自己赢得的利益
  2. 为做成事而努力,不要去内耗,不要搞事情。如果团队有,要助力去解决,袖手旁观也是内耗
  3. 亲和力、谈判能力很重要
  4. 对每个项目的关键要分析对,是 sourcing?conversion?idea/product 本身?negotiation skills?time control?锁定 high price?
  5. 创意偶尔也很重要,而且会是决定成败的创意,直达生意根本,但其实不多,更重要的还是执行力

Alex的团队


一直以为我写过这个话题,但是找了一圈都没有。最近因由一件事又和Alex联系到,便想写点什么。

 

2年前,刚加入F的时候和cofounder Alex聊天时他就对我说过,他希望每个在F的人都有entrepreneur精神,今天能为了F做出贡献,明天也许就自己动手去做下一个很棒的产品。

 

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一个cofounder能对new hire说出这样的话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当一个小团队的每个人都能更好地看待、思考产品和公司前景,他们就能更好地做出决策,也能更齐心协力地朝目标努力,更能保持整个团队的spirit。当然,这样的团队也会承担一定风险,就是在成员加入早期更容易出现人员流动。不过,也只有当不够契合的人离开了,留下的成员才能组成一个活跃、积极、团结、不畏困难的团队。而现在的F,也许从数字上来看,2年来的发展并没有达到viral growth的程度,可是每个留在F的人都对这个团队认同度极高,而Alex更是如此,我随时都能想象出他讲起F时的自信和坚定。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在F只待了短短9个月的早期contractor,作为一个在大集团公司工作了一年半的普通FTE,我很怀念F,很怀念那里的团队情感。整个团队成员都是朋友,大家在一起工作时就是大学里一起做项目,饿了一起点pizza或者难得出去公费一次,在一起时大家不只讨论工作还会聊各种趣事和新闻,成员家属还时不时给大家烤饼干吃,最简单地说朋友的程度就是自己家开party会把大家全部都叫去(你想想自己家开party会不会叫所有公司的人去家里就知道了)。如果一个团队里的成员,大家共同商量问题、做决策、然后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好的团队。如果一个团队像穿同一条裤子那样,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玩乐,这是一个awesome团队。(也许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学生团队,所以才那么得人心吧。)

 

F有一个fb group,每个在F工作、工作过的人都在这个group里,我和其他几个离开的成员一直都还在这个group里,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可爱的团队最近都在做些什么,就算离开,也能继续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我离开F的一年多里,我和Alex通过几次邮件,每次结尾他都会说,不管有什么事你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是一家人。一直都以为是客气话,直到最近有些问题想向他请教,他非常快速地回复并和我视频聊天后,再次说道这句话时,我真心温暖。

 

又想起当时每次开会,Alex总有好消息告诉我们,不是这个投资人对我们的看好,就是那个用户的热情和期待,给我们充足动力去尽早做出产品,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人正非常期待着我们在做的事。

 

我想每个在F工作和工作过的人,一定都是受益匪浅的。能打造出这样一个团队是有多么难得呢。Best luck on July’s release!

 

p.s. 找到些以前写的关于F的日志,现在读来颇有感触。回顾在M的一年半,学到了很多industry level技术知识,在去年成功ship了一个新产品,享受着不错的待遇和工作便利,搬来了湾区,参加过两次业内大会,旅游+回国过几次,结交了几个不错的工作朋友。想获得的、想做的都实现了。下一步,是什么呢?

像旅行者那样生活

以前每次在路上时,都会不停地在那只现在看来破旧不堪的Nokia N95上记下每一瞬间的想法,也许是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某个场合的共鸣,某句自己原创的句子,某个别人偶然提到的词,某件之后要做的事情,对某个人的看法,对某个现象的看法,甚至是某段突然哼出来的无名小曲。在我的那部破旧手机里有许多这样的笔记,不仅记的时候很有意思,以后偶然翻阅的时候更是觉得有趣。

以前觉得有趣只是因为它们让模糊被遗忘的东西又清晰起来,而且特别生动。后来一次看到IDEO的Tom Kelly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Think like a traveler这个说法,才觉得更有趣的是因为在被重复的生活折腾了一段时间后,忽然看到了自己曾经敏感细腻的神经被每一处世界激发而兴奋起来,这是任何“在别处”都无法做到的,彼时的我成为一个特别的陌生人,那样的反差像是让人受了一番洗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

最近对世界又有颇多想法,来源于JayWSalon的朋友和嘉宾,来源于每天commute路上看的Lean In,来源于在线的演说视频,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父母。想法看法会变,如果现在还不积极地记录下来,那往后岂不是又要少了很多回顾的乐趣。不过有别于曾经的零碎记录,我想在记录后能适当地整理成文字,即便最后仍旧会挺杂乱呵呵。

那就开始像旅行者那样思考,像旅行者那样生活。此时不待更待何时。

 

====关于Lean In====

最初得知这本书成为最畅销书时,看标题还以为是讲lean startup的(force of habit :P),看了前言发现是讲女性如何更向前一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当时想,我不用看这个吧,不过还是继续看下去。她旁征博引论述不管每个人怎么认为,这个社会仍旧对女性有着显性隐性的偏见和不同等对待,论述这样的现状有一定程度也是因为女性不习惯向前一步为自己说话,不习惯自信,不习惯坚持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我一边看一边想自己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发现她说的现象的确都存在,而我却习以为常,因而我自己就成了discrimination的推动者。想到很多自己不够为自己stand out的情况,我一度认为是个人差异,现在才知道这是general的性别差异(不自信等)。这对我其实是个好消息,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个人问题,反而更有信心去改变它们了。

顺带对She++表示支持。

 

====关于observer====

那晚看了Jack Dorsey在Stanford的演讲The Power of Curiosity and Inspiration,感觉和前文说的以前看自己记的笔记的感觉很像,不同的是,看自己的东西时,那样的思维反差多少有些欣慰,毕竟那个敏感细腻的人是曾经的我,可是看到Jack的那些故事后,就有些担心自己的脑袋死沉太久了。我并不是说只要像他那样就能做出同样伟大的事情。我只是很被他对自己热爱城市的描述所打动。他说他从小就很喜欢城市,喜欢在城市里走,那些高楼车流人群是那么的有活力,好像任何一个,甚至下一个拐角就在发生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也喜欢城市,喜欢高楼车流人群,喜欢城市的活力,却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城市里游走,尤其是毕业后,好像游走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我现在光是想象就能感受到那些弥漫在空气里的活力因子,在三藩这样一个城市,只要穿得暖和些(lol),能在街道里晃荡大半天一定是非常有趣的,我都不想用排比句列举能发现什么,因为能发现的实在太多也太超乎我的想象了。

总之,那晚看完视频后,我浑身打了个激灵,鬼使神差地在十点多的三藩地铁站徘徊了半个多小时。绕着柱子转圈,来回走动,坐在圆形的大石盘上。我有想事情,我有观察周围,我在想这些人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为什么这么晚回家,他们会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三个大石盘和地铁的对称构造在当时显得非常美。这么做有什么区别,我发现了获得了什么?拜托不要这么功力地问我这个问题,这么做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感受到自己的眼睛和思维重新敏感起来,不同于我本能地计算出哪个地铁门口便是电梯,或者本能地观察到每个地铁站不同的颜色特征。那晚的半个小时晃荡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放松和训练。一定要说什么结果的话,那就是我在想到了airbnb for kitchen这个idea后终于肯踏上下一班地铁回家了(当晚没有想到这么个名号,后来是和cc讨论时他提出的名字)。希望多做做这样的事,下次不要被“困”在地铁啦,去街道里晃荡吧。

附零碎笔记:

user narrative

be a good story teller

CEO focus: recruiting, internal (what we are doing, why we are doing, how we are doing)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product, story), money (investment, revenue)

Make every single detail perfect. And limit the number of details.

Expect the unexpected. Whenever possible, be the unexpected.

 

====关于国内====

最近对这个话题的想法挺复杂的。先记录下他家之言。

马云的那篇退任演说有几句话让我很振奋,他说他是个商人。中国的商人总是被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但是他用十年去证明中国的商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是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他还说,国内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年轻人们你们的价值就在这里,问题越大,你们的价值也就越大。他还说,要让中国的天更蓝。

PreAngel的Leo说了些实在话,他说,想要真正对社会做贡献,更好的舞台不在国内。国内的确有问题,但是解决办法只属于中国,不适于世界。如果想做更大的贡献,留在国外。他还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那些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重任,适合有能力去实现的人。虽然的确没有人能准确估测自己的能力,但没错的是,眼下先做好喜欢的、擅长的事,才有可能有更强的能力担起更重的责任。如果连自己的爱好、擅长都无法发挥好,谈什么更重的责任。

琪缘说,海龟因为不够草根而做不好产品的原因是,没有了解最普通的人的需求,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说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他们和海龟是太不一样的两个群体,只有花时间仔细去观察,才能知道怎么样为他们做产品做服务,怎么样做到够草根。

妈妈说,在国内想纯粹一心一意做事,很难。

国内做生意,国外做产品吧。

 

====其他====

strikingly友盟连客的成功,看connexus的转型,看iwojulivia’s homemade cake的起步,看这些我所认识的人的项目的发展,千姿百态的初衷和目的,都有一批人在背后坚持着努力着。我有信心把wheello做好。

从国内回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看到某本书说用别人1/4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事效率和安排是不是不够妥当。不是要没日没夜地工作,而是要花最少的时间做最好的事。我想专注是很重要的一点,正如jjh说的。权衡和节奏感也很重要,权衡什么事要做或不要做,什么事亲自或找人做,节奏感是做事生活的作息节奏感,不能轻易被一时兴致打乱。有时候有侥幸心理,想一边精彩丰富地生活,一边一点点创造产品。也许有必要打消这样的念头,现在生活少一点精彩(嗯的确是我活动太多了吧所以少一点也还是会很精彩的),一定会有更好的回报的。更何况我并不是一个人 🙂

本来还想写写关于是否留在美国、是否换公司的问题,转而想想前文写下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天无绝人之路,何必考虑那么多,遵循着“做我所好、做我所长”就好了。没有一定要换的公司,也没有一定要留的公司。

想啊想啊想名字:Naming your company, product or service

 

This is a report I wrote back in 2011 for a class I was taking i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ecently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ideas and thoughts on the name of a project I am working on, and came across this report. I think it’s a good read for inspiration. I myself learned a lot from the last part “naming process”. So, enjoy :)

Ad:有没有谁认识给产品起名字有经验的人naming professionals?拜托refer下。谢谢扩散!


Title: Naming Your Company, Product or Service

Speaker: Scott Hauman, Lingo Definition + Design

Hosted by: Ann Arbor SPARK

Date and time: Oct. 11, 2011 5:00 pm – 7:00 pm

 

As a featured member of Ann Arbor Spark’s Marketing Roundtable, Scott Hauman shared his insights on how to name a company, product or service so as to improve branding.

The talk began with recalling of memorable brand names, such as Viagra, Chobani, Fandango, Triscuit, Blackberry and Joust. Digging into the success of these names, Scott defined a win brand name as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elements.

The first is great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 or product. A name can never be remembered without winning people’s appraisal of the product behind it. Good quality is not only the basis but also the catalyst. The better the product is, the farther the name will be spread.

The second is a deep well of association which evokes people’s thoughts and emotions, rather than pure, dull definition of a word. A good brand name has the power to stay in people’s mind, making them think out of the box and encouraging their imagination. Fandango, as a good example, is originally a word for a traditional Spanish dance, while actually is a brand name for a service for people to find popular movies, showtimes, reviews, trailers, etc. Now the prefix “fan” means a lot to the service since it implies an audience of fans, which helps promote the spread of the service because people can easily connect the name to the service. A good name makes people think.

Good quality and inspiring meaning are not enough for a brand name to spread quickly. One more essential element isintriguing phonetics. Take it this way, a new brand name to a person is like a new word to a child. The ones with smooth syllables, proper stress, and interesting pronunciation stay long on people’s lips. Triscuit is a good example for this, and it’s even easier to remember since the pronunciation is similar to biscuit.

The last element is market differentiation. Looking at the diverse world, one can easily find a similar product as the one you are trying to name. In order to be stand out and be remembered, a name should differentiate itself with others. For example, before Amazon got its name, there were similar services whose names are books, ebook, onlinebooks, etc. They shared the sameness of being restricted to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service. It could even be so confusing that the user could not remember well which one s/he was looking for. While Amazon didn’t buy it at all, and amazingly gathered attention and won over other services.

After decomposing a successful brand name, Scott carried on with his process of namingThe naming itself should be a distinct project.

In the project kickoff, only related people including naming professionals, decision makers, and product managers should get involved, and more importantly, continue being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to ensure opinions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meanwhile to reduce inconsensus. The next step is to hold a naming workshop where participants exercise their visioning and discuss product personalities. Then a competitive audit is necessary to set a proper positioning and ensure market differentiation by collecting similar services’ names. It’s still not time to start brainstorming. A rigid developing platform and criteria document must be created and agreed upon by all participants. It is smart to include a rule that no head shaking, frowning, or objection is allow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brainstorming.

Now it’s time for ideation and generation. Strictly following the criteria document, participants share candidate names, which might be come up with during the meeting, or during the naming workshop, or even before. Then all the names are crudely filtered and distilled. The next step is very important but often overlooked: trademark screening and linguistic check. Sad stories happen when getting a lawsuit from another company with the same name or when finding out terribl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other languages after the determining the perfect name through a copious process. After making sure the names are okay to use, they are scored using a weighting system involving all participants, which results to a final list. At this stage, an audience research can be carried out to see the responses and feedback. The final step is the brand extension that brings foc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l brand name. After the tedious process, a quick and dirty way to check whether the name is perfect for branding is to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is sentence “Our brand is the only ___ that ___.”

Lastly, Scott warned several naming traps.

  • Don’t fall in love with any specific one in the early process.
  • Don’t have too many people involved.
  • Don’t have the conversation again. Decide and be determined.
  • Don’t shortcut or rush the process.
  • Don’t ask for friends’ and spouse’s opinions. They are not objective.
  • Don’t expect 100% consensus.
  • Don’t pick it only because it’s the only URL left.
  • Be objective.
  • Don’t forget to defend the name in the marketplace. Check similar names and always try to protect brand reputation.

I agree a lot on Scott’s opinion that naming should be a distinct project itself. This reminds me of th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where design, as if naming in Scott’s talk, is encouraged to be a separate part from coding and testing.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all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naming, while for the design process, only the design is relevant and never worry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us affec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best design and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And truly, the warnings Scott gave can be applied to many cases where teamwork and decisions exist.

零碎的回国感受

2月回国了一个月,离开前随手写了点感受,零零碎碎。

========

2月26号到钟书阁和老爸的同学林叔叔见面,他是他们同学中第一个下海经商的,做的灯具出口,本人喜欢艺术、雕塑方面,做艺术性灯饰也是源于热爱。在国外做了好多年,国内市场是新手,听他讲到怎么在泰晤士小镇的一个小项目传播到其他各个区域,颇有意思。在一个领头的区域率先插足,当别人去这个区域的时候就会产生传播效应,有正面影响,比一心只想做占有率来得更有效也更有档次。换到别的行业说,先和大头公司合作,成功后有传播效应,别的公司也想来合作了。这也是朱YZ的语音搜索的战略,不先求占有率,而是先求合作质量。林叔叔说他们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靠设计,这两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把技术水平提高,让人耳目一新。想起王J当初说的把国内的工艺拿到国外做生意了。

最近招聘领域的新动作都和视频有关,一个幸会的30秒名片,两个面试视频(IntialViewinterview rocket)。前者如果做得成功倒是挺适合被linkedin之类的收购掉。后者在国内可能做不太起来。另外linkedin也终于在打简历一统江湖的算盘了,可惜要做这个的话用户基数是基本条件,所以要在国内做仍旧挺难,需要提供其他服务来吸引用户。想起来letslunch,非常好地依附了linkedin的平台,这个想法真是非常精彩。

教育方面,从三个人口中听到培训方面的火热。偶然在电视上还看到一个辅导学习的电视节目小惊讶。最惊讶的是国内的数字教育程度,虽然都还在试点,但是显然这个方向很乐观,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也远远超出美国的现有水平。只是感觉开放程度不够,国内能拿到招标项目仍旧需要非常强大的实力才行,不是小创业公司能够胜任的。

参加过一次干杯创业者,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

出租车的情况之前写过了。

和丹尼聊过之后,发现连客和我想象中的不尽相同。从他描述完后我们其他四个人各自有不同的理解就能看出有点问题。目标用户虽然够清晰但还是范围太广,不如精做一个来得好。而且先付费的模式也是个门槛。explore和badge这两个原本我以为是重头的功能也还不是重点,sigh。目标是社交为主却没有把网站做得足够社交,线下转到线上的社交也的确不是个容易的活。不过他挺有考量的标准的,活跃度、男女比例、转换率之类的数据都很清楚。总之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太不一样,一时难以分析。讨论下来问题也不少,所以更适合慢发展来让用户定型吧。

另外想起当初想过的buymecoffee,纯粹讨论发生过的经历,的确有一个问题是没有延续性。其实这个可以从两个方向做,想找人讨教的人发布想要了解什么,想分享的人发布自己有过的经历。后者动力不够大,前者要做得非常社交性。谁会没事干去发布自己干过什么来吸引别人呢?要有个动力的是吧,以交友为目的,以寻找相同兴趣的人为目的,以盈利为目的。好像对于盈利为目的太过排斥了,其实像连客那样的做法未必不好。要端正下态度恩。

Quotes from Facebook VP Jeff Rothschild

 

前天参加了North America Chinese Startup Contest,请来了Facebook VP开个场,随手记下些不错的句子。

 

Product A is a blah blah blah that avoids using product B because B is not good enough.

看了很多产品和描述,有两种不错,一种把一个成功的模式从一个领域搬到另一个领域,描述成“汽车领域的airbnb”。另一种是改进已有产品,就用上面这种描述。Fetchnotes可以说是note taking application领域的Twitter,也可以说是做了Evernote没有handle好的功能。

 

Reward failures.

鼓励冒险,而不是循规蹈矩,be a pirate!

 

Building up emotional eng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a team. 

建立团队前,想清楚你们需要什么样的culture。

 

Learn how failure propagates to other services.

 不仅要预见潜在的问题,还要能分析深层次的连锁反应。

 

There’s value in hard stuff. Learn more than you need to.

重要的1个半月,还有更多——给易乎写点什么

开始做易乎已经快一个半月了,今晚做了个小回顾,写了篇日志,给自己加油,也给想做、正在做产品的朋友们做做参考加加油。【重要的1个半月,还有更多——给易乎写点什么】

 

原本想说,都还没有做出来,不是写小结的时候。可是既然都统计了一下,那就给易乎写点吧。

beta.yihoo

 

==== 这一个多月,回顾给自己看 ====

2012年11月29日,在把公事都干完后的一个周四下午三四点,我第一次为它开始留下痕迹。那天,花了两个小时在evernote上草拟出设想、功能、设计,天马行空的brainstorming,当天就花了5个小时开始写prototype。

那周末刚搬完家,就请来一个朋友讨教怎么写后台,不过后来还是用了Parse。之后的一周周中平均每天2小时coding,完成了首个MVP。周六正式买了Apple开发者账号。

之后的一周不幸生病,虚弱无力。所幸周末做了11小时弥补进度。

再之后的一周,赶着12月21日世界末日发布了beta页面,把alpha烧上hockeyapp,还注册了好多账号,装模做样地搞起marketing。谁知搞市场实在有心无力,还是周四和BenK以及James讨论产品更带劲。于是世界末日后的周六,安安静静画了一个下午的产品设计图,标志第二个iteration的开始。

之后飞去Cancun度假,拜访了玛雅人的金字塔,晒了怎么也晒不够的太阳。某夜喝酒和朋友聊起它,聊起大家心里的热情所在,很振奋。回程的飞机上,思考着它和其他产品的比较。

回来后休息两天,和朋友们跨年,迎来了2013。可是天将降大任啊,短短的一个月内再一次生病了,又是10天不得好死的日子。不过没有做它的5天都有别的事做(不是正经活动就是和别人讨论),也怪不上身体了。

然后就是这周,周中终于身体恢复,每天又是2个小时的coding。周末要去参加活动以及和别人讨论产品。

 

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不到1个半月以来,除却度假7天、较重生病8天,一共28天(那些参加正式或者娱乐活动的日子就不排除了,生活总是需要润滑剂的)。这28天,花了44小时在coding,13.5在product,11.5在logistics,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时间就算了。那么4周以来,平均一天为了它花费3个小时。当然幸运的是年末年初公司的事情不多,否则白天上班的话才没那么多精力呢。

其实这样看看44+13.5+11.5小时也不多,按照一周40小时,两周全职绰绰有余了。何况还没有全部完成。

 

==== 流水账完毕,分割线 ====

还想写一下,为什么我就这么开始做它了。是的,我以前有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好的或者奇怪的想法,不能说每个都很棒但至少有一些我觉得真心不错。但是如果我没有去参加一个活动,也许我现在都还是个只会想想idea的人。

11月17日,我去参加了在meetup上找到的pitch & demo day。那天活动遇到了2个半重要的人,一个Dan,一个Ayden,半个Michael。

Michael的重要在于两点,首先,如果不是他能给我ride,我不可能在周六早上9点从三藩到stanford,我很可能就因为交通的原因不去参加活动了;然后,他介绍自己时说,我已经很久(7年)没有出来social了,一直在家里做东西,我还在想这个也太宅了吧,他就讲了他做过的东西,非常有趣,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social就该有social的样子,不social的时间就要让它有价值,应该去专心好好做事。

Ayden的重要在于跟着他接触了非常棒的湾区的两批有志之士。真的是机缘巧合遇到了颇有渊源的Ayden,随后参加了他们当天的另一场活动,便加入了他们的group,成为忠实成员之一,结实了不管是正经事、娱乐生活都谈得来的朋友们。而这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是非常持续持久、终身受益的。

Dan直接决定了我开始做易乎。Dan也是在pitch & demo day上认识的,原本也是要给我ride却错过了,没想之后非常热心地联系吃了顿饭,在11月28日,也就是在做易乎的前一天。吃饭间我们正经非正经的话题都聊得很欢乐。在说到我想过很多idea,却苦于不知道找谁一起做时,他说,只有当自己靠谱时,找人才变得容易。这句话一棒子打醒了我。是的,我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却并没有在那些尝试中体现出能力去让人信服。他还说,不要为了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阻挠了进度。又是一棒子下来。我曾经为了不熟悉的领域而停止进度的情况不少(设计、硬件),可是为什么不去把自己能做的、擅长的部分做好呢。其实那天和他讨论的是拉窗帘的idea,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放下了它,开始思考一个我能自己做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这一个月以来,我并没有找人合伙做事,因为我希望先用自己的实力去做成一件事;我也没有要求自己亲自写后台、也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搞marketing,因为我不想产品的开发为了一个我不擅长的方面而拖延。

 

易乎,它不是一个创业项目。因为它不是冲着viral growth做的,它不是冲着赚钱去的。它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想法的实现,是我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试验,是我为这个世界哪怕一个很小的群体做的贡献。它是我生命重要的部分,连同许多与之相关的人们(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不过这里先重点提名一下bert、cc和jjh)。

 

==== 小展望下 ====

现在我对易乎的进度还算满意,原本预计的月底beta release应该没有问题。在alpha首次release前的开发时间大约还需要6-8个小时,不过还是MVP,如果要加上完整功能的alpha的话,估计还得不下10个小时。(诶,怎么突然又觉得挺紧张的了= =|| 哈哈,给自己加油!希望下周就能让大家收到alpha MVP的邮件!希望之后能找到一个懂设计的人和一个懂marketing的人来一起把易乎做得更好!)

另,从第一天起就把每天的进度都记录了下来,evernote里超长的一份笔记,珍宝,以后回忆起来一定会很有意思:)

 

易乎人人小站

易乎微博

易乎微信:yihoo_in

易乎beta signup

==== 欢迎关注,多谢支持,欢迎提问和讨论,欢迎懂设计的、marketing的朋友讨论 ====

Blueseed

Image
前晚去参加了Blueseed的panel。之前和朋友聊起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so crazy。
我本身并没有对这个项目感到非常excited。首先我对这样培养创业机构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纵使离大陆只有半小时航程,但也无法上岸,从远离市场环境来说其实和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做没有区别,区别是拥有这样一个好的社区环境和好的人的资源,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团队无法处于市场中感受其变化,那么不论有多好的资源,也很难做出好的产品或服务,颇有异想天开的意味,尤其是对从未在美国生活过的人,这个项目的效果会更不显著。
另一点,就是我觉得Blueseed最适合的目标群众并不是世界各地的任何向往硅谷的创业者,而是很小的一撮人:在美国生活过后产生创业激情却没有合法身份全职留下的外国人。如果不是身份有问题的人,我不明白Blueseed对于他们而言和YC、TechStars等有什么重大区别。
还有一点比较个人,美国市场是很成熟,可是其他国家的市场有更大的机会。通过Blueseed做跨国创业公司是挺不错的,否则不如留在自己的国家,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待被挖掘啊。
再看一下,原来今年三月就已经有过报道了。其实Blueseed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确切的把握可以把前期法律方面的步骤搞定,从panel上的问答来看,如果他们不是有意简单带过的话,那他们对创业团队和投资方的选择方法也还未考虑清楚,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就跟在kickstarter上筹到的金额溢出背景的pebble一样,几张好的效果图率先吸引了众多眼球,想必也得到了许多资金支持,至于是不是黑天鹅,还要看他们怎么做下去了。
 
我倒是觉得最可取的点是集合创业者和投资者在一个环境下生活,比如StartupStay这个概念,但是要再强化一下……

国内二手市场

二手车市场,北京

http://www.cheyipai.com/

 

在移动二手市场,除了上面提到的EggDrop,提供类似服务的还有Rumgr(美国)、Yardsale(美国,Y Combinator 2011年孵化)、Fribi(挪威)三款应用。另外,就二手商品交易平台而言,我们之前还介绍过一家二手物品交换平台Listia,这家网站在今年6月份新增了本地化功能。一句话,二手交易平台让闲置资源得到了更好配置,所以在二手交易的细分领域也有很多公司,比如做服装交易的Tradesy99dressesPoshmarkThreadflip(精品服装),做二手时尚奢侈品交易的Hello La Mode,做二手儿童物品交换平台的Valet,做二手游戏交易的Lynx2Games,做二手商品价格分析的Priceonomics等等。

放眼国内,除了更早出现的各种论坛的二手交易版块,赶集、58这样的上一代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也有免费借物网站七星、舍得网,以及做3C产品的二手数码置换网、波特网等等,但都处于起步阶段。

源链接:http://www.36kr.com/p/167579.html

 

想到w学长写的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汽车行业,摘下几个有意思的点:

5. 中国汽车市场的saturation point会在哪里 

普遍认为到2020左右,中国会有300 million辆车,但是东风的CEO认为中国会在125 million就饱合。

6. 中国74%买车的人,是first time buyer,他们的决定会基于什么

7. 中国只有8%的人买车是financing的,有没有可能会增加

 

国人对于二手货的态度不温不火,不知道近几年的情况转变多少。个人觉得是时候二手市场在国内广泛兴起并被接受了!